派对现场的舞蹈表演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点击:
就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半年之后,艺术界的人们又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直接来自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从这些青年人的作品中,真正感到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正在从一个面孔走向多元,各种艺术风格的追求开始拉大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看到这些作品由衷

丁方  《悲剧的力量之二》  1987年  布上油画  110×180cm  成都私人藏


  黄永砯


  黄永砅(1954— )生于福建厦门。他于197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黄永砅很快就从一本香港印刷的《杜尚访谈录》了解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西方艺术。一开始,他感受到的“解放”具有“破坏”的达达气息,并且事实上,他也是从现代主义的陷阱中可开始他的思想质疑的。


  1985年3月,黄永砯开始尝试一种“按程序进行(自我规定)而又与我无关的(非表达)绘画”。这种绘画方式受启发于轮盘赌博的装置,也受启发于——如黄永砯自己所说——约翰•凯奇对待音乐的态度。根据这一程序制作出来的作品《非表达的绘画》,显然是一幅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画面构成。因为在转盘的转动中必然包含有概率性。但是,黄永砯把这种概率无意义化了,因为他宣称“指针所指的所有可能停下的数字都是我的期望”。他希望“有可能摆脱纯形式规律有意无意的支配,有可能摆脱个人对色彩和布局的偏好……把所有的布局都当作好的布局,也就是无所谓布局之好坏,让颜色和布局都丧失意义” 。
在1986年焚烧了参加“厦门达达”展的作品后,黄永砯要在彻底放弃“艺术”和继续进行艺术工作之间做出选择。而事实上,艺术家既不愿意放弃自己仍然是艺术家并仍在从事艺术活动这个事实,也不愿意将焚烧作品所达到的那种激烈的虚无主义态度彻底推翻。他的装置作品《“中国绘画史”与“现代绘画简史”》就是在这种悖论中产生的一件达达意味的作品。这个装置将两部中国的艺术家和观众们所熟悉的艺术书籍《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放在电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再将搅拌后的书面(已经变成半糊状)堆放在一张破玻璃上。玻璃板放在一只显然是别人托寄东西给艺术家本人时所用的木板箱上。黄永砯在这个装置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几乎是直白性的。《中国绘画史》是中国绘画传统和经典作品的阐释物,而《现代绘画简史》则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传统的阐释物。将这两个传统的代表物或象征物如此这般地“糟蹋一番”,其目的不过是要表达一种对经典或正统或传统的蔑视与嘲弄。这件作品被艺术家搬进了被确定为中国艺术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因而对它周围的环境和前来观看艺术展览的中国观众以及那些参加这个展览另外的艺术家构成了某种嘲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