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 油彩、画布 33x24cm x36张 2000-03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点击:
就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半年之后,艺术界的人们又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直接来自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从这些青年人的作品中,真正感到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正在从一个面孔走向多元,各种艺术风格的追求开始拉大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看到这些作品由衷

谷文达  《“静”“则”“生”“灵”》  1986年  综合材料  500×800×80cm


  把这种从书籍阅读中获得的启示与灵感用象征的方式描绘出来,这在’85时期的新潮艺术家中是非常普遍的。谷文达从中国传统的角度出发,对包括现代派和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挑战使他成了中国艺术界谈论的话题。而这种谈论,是从1986年6月在陕西省杨陵的“中国画传统问题讨论会”期间举行的谷文达个人艺术展开始的。


  谷文达的这次个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中国写意画和书法,被称为“公展”。这些书法与写意画大概是艺术家为自己的另一部分作品能够展出而作的某种让步——这是一些为国内中国画界认可的运用传统方式创作的作品。但是,引人注目的是另一部分被称为“内部观摩展”中展出的作品。关于这部分展品,《中国美术报》1986年第33期第2版曾发表了一篇短文,文章作者作了如下的描述:


  进入展厅,看到的是水墨乱晕,文字颠倒,行草书法与排笔黑体字的正反错位,远离现实的“精神”、“时空”,歪曲地模拟“宗教”,让人沉醉在朦胧的气围(原文如此——引者注)之中,有人比喻为“一个神经病患者的葬礼”!至少它与人们观看展览的经验有着距离吧! 


  谷文达的这个展览被安排在一个矩形的大厅内,各种在宣纸上创作的水墨画、书法文字、符号、篆刻条幅和横幅是主要的展品。除此之外,以艺术家的照片作内衬的一个等人高的纸和木框做的“金字塔”被置于展厅中央,“金字塔”上也被涂抹上一些符号。文字和水墨以及刺眼的符号使人眼花缭乱。尤其是那些被打上了朱红的圆圈和大叉的作品,更有使人触目惊心的效果。这一时期,谷文达有包括《沉默的门神》、《疯狂的门神》、《正反的字》、《图腾与禁忌的时代》、《难道要我们批阅三男三女书写的静字么?》、《错位的字》在内的一大批作品问世。《难道要我们批阅三男三女所写的静字么?》是谷文达这个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作品的代表。这幅作品以正反方式写了6个不同风格的“静”字。在画面的四周,画家晕染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蓝色,使字迹变得模糊,并使画面呈现出中间亮四周暗的效果。作品的戏谑性标题与这6个静字上用朱红对称勾划出的圆圈和大叉有某种联系,但“三男三女”却并不暗示作品本身的什么内在意义。作于1985年的《图腾与禁忌的时代》中通俗明了的图示和红色的叉与圆圈以及那些躲在墨晕阴影中的中文字,都过于直白地在向人们陈述某种东西。“图腾与禁忌的时代”这一名称当然会使人联想到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弗洛伊德博士的那本著名的著作。


  谷文达的艺术创作从陕西观摩个展开始,就已经预示了某种超越架上绘画的倾向。这种倾向在他的文字和红色标记的达达作品之后,似乎就已经变成了一种逻辑的结果。1986年以后,谷文达的作品便开始向装置艺术过渡。在代表作《静则生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谷文达原有的艺术风格被保留了下来:墨写的大字及大字上的红圈和红叉,以晕染笔法绘制的背景甚至带有一点中国画山水的味道。但是,这些已经不是作品的主体。作品的中心部分,是一层层叠加起来的红色纤维织物,上面有方形的印章似的体积。在这一大堆红色织物与写有“静则生灵”的两个立幅之间,是一些联结的绳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85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家所面临的最严峻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怎样才能找到艺术的本质,而是能不能有足够的寻找艺术的精神活动空间,艺术是否能够在它自己的层次上真正为艺术家和观众所有而不成为其他什么的附庸。所以,谷文达以及一大批类似于他的艺术家们在’85—’86思潮当中所起的作用是冲破一些既定的界限与范畴,让艺术的领域出现种种新的可能性。谷文达作品的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它们对于传统语言方式和经验方式的偏激态度和批判。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