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胜中 《彳亍》 1988年 剪纸 、装置
历史情境与“大灵魂”
1988年,人们感到一种普遍的危机:急促的经济增长和缓慢的体制改革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几年的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更进一步打乱了由过去所确立的社会运转秩序。伴随改革而来的种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开始涌现: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抛弃农业生产流入他们渴望的大城市;部分工厂的倒闭、开工不足以及在不久的时间之内很可能产生千百万失业大军的说法让人恐慌;交通铁路方面因为管理不善不断发生恶性事件;大学校园里弥漫着种种荒诞、冷漠、肤浅、颓废、慌乱的精神状态;加之通货膨胀,“官倒”盛行,官员腐败,这一切,在人们心中构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正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批评家栗宪庭(1949— )(以笔名“胡村”发表)发表了一篇引起艺术家和批评家思考和争论的文章《时代期待着大灵魂的生命激情》(《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37期)。在这篇文章里,批评家提出了一个类似“主旋律”表述的大灵魂概念:
我们时代的灵魂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冲撞和先进与落后的巨大反差中形成的。在这个大灵魂的深处,剧烈滚动着无穷的困惑:希望与绝望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传统与未来的冲突,以及翻来覆去的文化反思中的痛苦、焦灼、彷徨和种种忧患。
在文章的后部分,胡村引用了艾略特的一句话来解释大灵魂:即艺术家“必须及时领会到比之他自己私人的精神更为重要的精神”。胡村谈到了历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具有价值,并不全是他们的作品表现出的语言范式和形式技巧,而是其后的灵魂,所以他指出:大师作品的“背后”比作品更重要。胡村的逻辑是,就艺术实践而言,将语言同心态分割开来,对语言加以精致的“纯化”恐怕是不可能的,“如同语言与心态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交织在一起,语言也不可能离开某种心态而有一个专门被纯化的阶段。”胡村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简单明确:艺术必须继续执行它的批判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