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作品 2009-10-08 13:53:40 来源:99艺术网 吕澎 点击:
就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半年之后,艺术界的人们又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直接来自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从这些青年人的作品中,真正感到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正在从一个面孔走向多元,各种艺术风格的追求开始拉大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看到这些作品由衷

王德仁  《王德仁用红色指导喜马拉雅山》  1988年  行为


  早在1986年的冬天,盛奇(1965— )、赵建海、奚建军等人就以在北大校园进行的“观念21行为活动”而在北大乃至文化艺术领域里招致了批评。到1988年5月,盛奇、赵建海又和郑玉珂、康木在古长城遗址完成名为“观念21—行动展观”的行为。由于他们的行为艺术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与温普林的感觉颇为合拍,所以在1988年10月,温普林约请盛奇等人在长城拍片。盛奇在长城所进行的“太极”捆扎表演,将无可奈何和无力的挣扎心理展示得相当充分。


  如果说盛奇和郑玉珂的行为艺术多少算是一度盛行于中国各地捆扎行为的重复的话,盲流艺术家王德仁(1962— )的事件设计还能算是有些特点(他在1989年2月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抛撒避孕套的臭名昭著的行为,导致了非同寻常的新闻效应)。艺术家自称,早在1984年,他就开始构思一个称之为《最后的东方》时空艺术。这个攀登桑旦卡桑峰的行为活动使王德仁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体验。攀登的时间是1986年7月,与他同路的有天津美院自费生巴特尔。王德仁与他的朋友是否攀上了6570米的高峰,他们是否遭遇到了如他所说的那样的险情,被一些批评家和艺术家所怀疑。但无论如何,一次艰难的体验活动肯定会给他们以不同寻常的感受。


  事实上,最先进驻圆明园的是一群青年诗人,在1985至1988年期间,人们知道的有黑大春(庞春清,1960— )、雪迪(李冰,1957— )、邢天(唐伯志,1964— )等诗人和摇滚乐手。很快,诗人组建“圆明园诗社”,开诗歌朗诵会,出版油印诗集。以后,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来到这里。1988年,一位叫隐南的人第一次记录生活在圆明园旁的村落里“颓废和疯狂”的艺术家。他们有时甚至有意识地放纵自己:喝酒、斗殴、狂吠、放浪形骸。80年代末,王德仁、张大力、康木等艺术家曾是这里的成员。


  1989年6月以后,那些在北京晃荡的艺术家开始了更加具体而残酷的盲流生涯。至于选择圆明园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郊区,并不是因为圆明园的艺术或者文化价值,而是因为它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房租价格。正如编辑张晓军注意到的:
事实上,圆明园的历史废墟与艺术家们的文化取向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说有联系的话,也是一种潜层的。只能说这群艺术家们在潜意识中承继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历史流程中的奋进与悲壮,即肩负着中国文化发展的神圣使命,重建中国的艺术繁荣。实际上,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并没有一种历史的负重感,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的选择。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