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达 《太极图》 1983年 纸上水墨 140×700cm
谷文达 《图腾与禁忌的时代》 1985年 纸上水墨 张颂仁藏
谷文达
在1985—1986年间狂热的反传统潮流中,有艺术家对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物的汉字进行反思甚至批判是完全不难想象的。我们看到,一些艺术家从文化反思的角度,对汉字进行了戏谑性的破坏。谷文达、吴山专等艺术家把汉字的结构打乱和进行重新组合,向千百年固定而神圣的传统提出了挑战。当然,这种挑战与其说是针对汉字本身,毋宁说是针对汉字所支撑的那样一座文化大厦。艺术家对汉字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传统格局的批判。就这个意义而言,这些艺术家所做的工作是有针对性的。在1986年以后,我们看到,在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将汉字和汉字的变形作为母题。甚至,像徐冰的《析世鉴》这样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汉字批判倾向相吻合。
像无数在那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一样,谷文达(1955— )对新近涌进国门的西方现代艺术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中国的艺术界还没有出现李小山式的对中国画的前途担忧之前,谷文达就已经开始默默地探索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样式的新的可能性了。在他创作于1983年的几幅作品中,作品无一例外地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某种精神以及典型的象征物同一些西方油画的语言方式甚至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结合在一起。笔墨的渲染和怪诞形体的组合形成了一种混沌荒诞的意境。尺寸巨大的《太极图》是这种努力的代表。长7米、高1.4米的大幅画面上,各种超现实的造型给人带来一种达利式的迷幻感。《战争的恐怖》虽然没有在形象和画面构成上唤起我们对达利的《国内战争的恐怖》的联想,但它荒诞的笔墨意象所激起的一种恐怖感和不安全感却与那位西班牙画家对自己国家的内战的恐怖性描绘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文明史》以一种达利式的荒诞想象将西方十字架和中国的文字以及另外一些文化象征物组合在画面中,以此来说教艺术家对“文明史”的理解。这种理解大概与艺术家在这个时期大量阅读的书籍有关。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